兒童自然生態展
飢餓間奏曲

飢餓間奏曲

Ritournelle dela faim

  • 定價:280
  • 優惠價:9252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24
  • 運送方式:
  • 臺灣與離島
  • 海外
  • 可配送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可取貨點:台灣、蘭嶼、綠島、澎湖、金門、馬祖
  • 台北、新北、基隆宅配快速到貨(除外地區)
載入中...
  • 分享
 

OKAPI 推薦

  • 作為一個粉絲,這是我能做的事情──專訪米蘭.昆德拉譯者尉遲秀

    文/王昀燕2013年05月28日

      1968年,捷克發起「布拉格之春」,有意脫離蘇聯控制,推動政治民主化運動,卻遭蘇聯軍隊鎮壓,米蘭.昆德拉早年曾參與此一改革運動,其代表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便是以此為敘事背景。而1968年出生於台灣的尉遲秀,從未想過有一天他會成為米蘭.昆德拉作品繁體中文版的主要譯者。尉遲秀高 more
 

內容簡介

200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勒.克萊喬得獎後第一部作品!
法國熱賣突破30萬冊!

  我感覺過飢餓,知道飢餓是怎麼回事,
  但我接下來要說的故事,講的是另一種飢餓......

  這是光燦奪目的爵士年代,歌舞昇平的花都巴黎,布杭家族的獨生女艾蝶兒在鍾愛她的舅公照拂下,在週日沙龍的衣香鬢影中寂寞地成長。

  這也是山雨欲來的大戰前夕,艾蝶兒與舊俄貴族之女榭妮亞、失怙的英國青年羅宏,在人生路口找到了彼此,一起對抗著紙醉金迷表象下的虛無暗流。

  這時,艾蝶兒的舅公過世了,他將遺產以及與艾蝶兒一同設計的「紫房屋」重建計畫留給了她。但在戰爭的陰影下,這只是家族崩裂的第一個徵兆,而蟄伏體內的飢餓本能也讓艾蝶兒發現,她第一次有機會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勒.克萊喬在榮獲諾貝爾獎後的第一部作品中,回歸家族記憶,以母親在二次大戰前後的成長經歷,寫下這部《飢餓間奏曲》。他以冷靜的語調,用爵士年代的璀燦風華反襯戰禍將至的沉重氛圍,寫出在無聲處聽見驚雷的震撼,也帶出這段不同凡響的戰爭回憶與家族故事。

作者簡介

勒.克萊喬 J. M. G. Le Clezio

  一九四○年出生於法國尼斯。二十三歲時,即以第一部小說《筆錄》榮獲法國四大文學獎之一的「賀那多獎」。一九八○年,再以《沙漠》一書獲頒法蘭西學院「保羅.莫杭大獎」。一九九四年,法國《閱讀雜誌》舉辦讀者票選「最喜愛的作家」,克萊喬榮膺榜首。一九九八年,他又獲頒「摩納哥皮耶王子文學獎」,以表彰他在文壇上卓越的創作成就。二○○八年,克萊喬更進一步榮獲文壇最高榮譽「諾貝爾文學獎」的肯定,文學之路攀上顛峰。《飢餓間奏曲》為克萊喬得獎後的最新力作,旨在紀念母親度過的戰爭年代。

  克萊喬的作品多以漂泊不定的邊緣人物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存在,以一連串的遷徙建構起來,漂泊則是他們自由的標記。他的作品也常反映出他對原始部落、消逝的古老文化的關注,他認為這些原始文明遠比建立在理智上的歐洲文明來得強烈、熱情,對世界也有更為感官性、直覺性的認知。為此,他在文字的運用上,也以激發讀者的感官為主,表現出「小說的本質不在於呈現重建過的真實感,它有點像舞蹈......能讓一旁觀舞的人覺得『腳癢』」。

  他另著有《金魚》、《偶遇》、《奧尼查市》、《漂泊的星》等作品。

譯者簡介

尉遲秀

  一九六八年生於台北。曾任報社文化版記者、出版社文學線主編、輔大翻譯學研究所講師、政府駐外人員,現專事翻譯。譯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笑忘書》、《雅克和他的主人》、《小說的藝術》、《無知》、《不朽》、《緩慢》、《生活在他方》、《相遇》、《戀酒事典》、《渴望之書》(合譯)等書。

 

導讀
漂流中的回憶之光

  一九二八年,巴黎歌劇院,拉威爾的《波麗露》首演之夜。

  化身為西班牙小酒館的舞台上,俄國舞者伊妲.魯賓斯坦在舞台中央的桌子上翩然起舞,而四周飾演酒客的舞者則視若無睹地繼續飲酒作樂;隨著《波麗露》反覆出現的主題、頑固不變的節奏、樂聲漸強的變化,伊妲的舞蹈也愈趨激烈,桌子周圍的舞者如被勾魂般身不由己地捲入伊妲瘋狂的旋轉中;台下的觀眾也因為這「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註1)的緊張、暴烈而群情激昂,喝采、噓聲,各式喧囂充斥著整個表演廳。

  不僅是年輕的克勞德.李維-史陀見證了這傳奇的首演之夜,勒.克萊喬的母親也在場感染了相同的激動,如《波麗露》反覆叨唸的樂句,她也在他童年時不斷細數對於那一晚的記憶,並告訴他「這段音樂改變了她的生命」;分享母親的感受也成了他童年深植的回憶。

  出生於一九四○年的法國尼斯,總是自稱「沒有故鄉」的勒.克萊喬,其家族十八世紀就從法國布列塔尼移民到當時的英國殖民地模里西斯島,他的浪遊生涯其實早在出生前就已展開。由於父親長年在英屬喀麥隆與奈及利亞行醫,勒.克萊喬首次與母親同遊,以及第一本旅遊日記的完成,即是在八歲那年前往非洲與父親相會的船上。彷彿命中注定,漂泊與流浪、追尋與探索不僅成了他往後的創作主軸,也成為了他的生活方式,沿著他旅行的足跡所繪的個人專屬地圖,涵蓋了泰國、墨西哥、巴拿馬、摩洛哥、柬埔寨等國家;現年六十九歲的勒.克萊喬,仍有大部分的時間住在美國靠近墨西哥邊境的沙漠,只因「我需要邊境,因為只要一越過邊境就能擁有另一個世界,這種豐富是國家內部地區所不能企及的。」

  二○○七年,這位漂流世界的旅人,在韓國首爾大學教書期間,寫就了《飢餓間奏曲》;走過千山萬水後,回到了母親口述的家族故事。書中描寫一群居住在巴黎蒙帕那斯的布列塔尼人社區裡的模里西斯島移民,眷戀著島國風情,渾然不覺災難將至;其中一位名叫艾蝶兒的小女孩即是以勒.克萊喬的母親為原型所形塑出的主要角色,他以近乎回憶錄的方式來撰寫母親體驗過的家居生活。《飢餓間奏曲》中的艾蝶兒從小生活在父親刻意營造的模里西斯氛圍中,每月第一個週日中午的家族聚會,是艾蝶兒的父親不願放棄的儀式,「她呼吸著紙捲菸的苦甜氣味,聽他說著從前的時光,在那裡,在島上,那時一切都還在,大房子、花園、迴廊上的夜晚和聚會。」而艾蝶兒的舅公索里曼先生則對這一切表現得像個異鄉人,既不認同巴黎人也看不起他的同鄉,一心想去印度,甚至在一九三一年的「殖民地博覽會」買下了印度館,將展覽用的所有建材,由梵生森林公園全數搬回他的私人花園,艾蝶兒聽著舅公打算如何重建夢中宅邸,並將之命名為「紫房屋」。雖然索里曼先生最終因病重不治,紫房屋的理想無法完成,但染在花園地上的淡紫色石灰記號,卻成了艾蝶兒記憶中的溫柔之光。

  當週日午後的沙龍,關於希特勒及反猶太主義的話題逐漸取代了昔日的音樂與笑語,戰爭的陰影逐步朝艾蝶兒逼近。她眼見父親如何被投機商人欺騙掏空、家道中落、父親的外遇、母親的痛苦,父親將她繼承的紫房屋改建成大樓,「她不是真的感到悲傷,可是眼淚依然順著臉頰流下,弄濕了枕頭,像是從滿水的池子裡溢了出來。她心想,刺穿她的這個洞明天應該會自動消失,她想著想著就睡著了,可醒來的時候,卻發現裂開的傷口兩側還是一樣遠。」在此,她體驗到一個缺乏扭轉厄運能力的家庭,一路向下沉淪的無奈。在艾蝶兒二十歲那年,他們終於舉家逃出巴黎,輾轉南下到尼斯。

  為了逃避德軍追捕,只能沿路隱居在人煙罕至的深山,由於身無分文,只能學會乞討,學著從市場的地上找尋攤販遺留的腐爛瓜果、菜葉果腹。「小時候,我對肥肉如此飢渴,甚至會去喝沙丁魚罐頭的油,我快樂地舔著祖母為了讓我變壯而餵我魚肝油用的湯匙。我對鹽巴如此渴求,甚至會去廚房,從鹽罐裡挖出滿手灰鹽來吃。」「人們沒在英國人和美國人的轟炸下死去。可是人們漸漸死去,因為沒吃東西,因為無法呼吸,因為不自由,因為沒辦法作夢。」種種描述真實反映了德軍佔領巴黎後,勒.克萊喬的母親一家人殘酷的逃難過程。飢餓成了一種銳利的光,替勒.克萊喬的母親刻下這段告別童年之後,一無所有的漫長時光。

  勒.克萊喬深信,改變他母親生命的《波麗露》代表了一則二十世紀的故事,「一種憤怒、一種飢餓的故事。」頑強的間奏正代表了生命中每個焦慮難安的當下。《波麗露》之於勒.克萊喬,就如同《格爾尼卡》(註2)之於畢卡索。「當它在暴烈之中完結,隨之而來的靜默,對於不經心的倖存者來說,十分駭人。」勒.克萊喬將《尋寶者》獻給他的祖父,為他的父親寫了《非洲人》,而《飢餓間奏曲》則是為了紀念一個在他心目中的女英雄,他的母親。

  註1:拉威爾本人不十分看重此作品,並一度把它描述為「沒有音樂的管絃樂曲」。

  註2:《Guernica》,畢卡索以畫布上的死嬰、解體、撕裂的痛楚、無聲的吶喊,來表達對戰爭與死亡的抗議。

程于(王民)
法國高等藝術研究院文化管理碩士,巴黎第八大學女性研究博士先修班
曾任《表演藝術》雜誌巴黎特約撰述,現為文字工作者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3325819
  • 叢書系列:Classic
  • 規格:平裝 / 256頁 / 15 x 20.8 x 1.2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我知道飢餓是怎麼回事,我感覺過飢餓。小時候,大戰結束,我跟著一群人在路上,追在美國人的卡車旁邊跑,我伸長了手去抓美國大兵使勁扔出來的口香糖、巧克力、麵包。小時候,我對肥肉如此飢渴,甚至會去喝沙丁魚罐頭的油,我快樂地舔著祖母為了讓我變壯而餵我魚肝油用的湯匙。我對鹽巴如此渴求,甚至會去廚房,從鹽罐裡挖出滿手的灰鹽來吃。

小時候,第一次嚐到白麵包。不是麵包師傅做的那種圓形大麵包──顏色介於灰褐之間,用變質的麵粉摻上木屑做成的,我三歲的時候差點因此送命。我吃到的白麵包是方的,高筋麵粉套模子做的,很輕,很香,麵包心跟我寫字的紙一樣白。在紙上寫字的時候,我可以感覺到嘴裡都是水,彷彿時光並未逝去,我和我的兒時直接連起來了。這片麵包入口即化,化作雲,我才塞進嘴裡就吵著要另一片了,還要,還要,如果祖母沒把麵包收進櫥子裡鎖起來,我可以一下子吃光,吃到不舒服為止。或許,沒有什麼比這更讓我滿足的了,從此我不曾吃過如此飽足我的飢餓、讓我如此滿足的東西。

我吃美國的Spam牌餐肉罐頭。許久以後,我還留著那些用一把小鑰匙捲開的金屬罐頭,我拿它們做成戰艦,還小心翼翼地塗上灰色油漆。罐頭裡的粉紅肉糜,邊上鑲著一圈透明肉凍,帶著點肥皂味,讓我充滿幸福的感覺。新鮮的肉味,餐肉在我舌上留下一層薄膜般的脂肪,覆在我喉嚨的深處。後來,對其他人來說,對那些不曾體會過飢餓的人來說,這種肉糜應該是恐怖的同義詞,是窮人食品的同義詞。二十五年後,我和餐肉重逢,在墨西哥,在貝里斯,在切圖馬爾、菲力佩-卡里約港、橘道鎮的商店裡。這種肉糜在那裡叫做carne del diablo,魔鬼的肉。同樣的Spam牌餐肉裝在藍色罐頭裡,包裝上的圖樣是切片的餐肉鋪在一葉生菜上。

三花牌奶粉也是。應該是在紅十字會的中心分發的物資吧,圓柱型的大罐鐵罐,畫著三朵胭脂色的康乃馨。有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我來說,這就是溫柔,溫柔與豐盛。我挖出一大匙一大匙的白色粉末,舔著,幾乎喘不過氣。同樣地,我可以說這是幸福。從此,沒有任何奶油、任何蛋糕、任何甜點,可以讓我得到更幸福的感覺。溫熱,密實,幾乎有一種淡淡的鹹味,我的牙齒和牙齦嘎吱著,我的喉嚨流淌著濃濃的液體。

這飢餓在我體內。我無法忘記。它散發著某種銳利的光,讓我忘不了我的童年。少了這飢餓,我的記憶恐怕留不住這段時光,如此漫長的歲月,一無所有的年代。幸福,是毋需憶起的。我不幸福嗎?我不知道。只是我會想起,有一天醒來,終於可以因為感到飽足而發出讚歎。這麵包太白、太柔軟、聞起來太香了,這浸漬沙丁魚的油流過我的喉頭,這一粒粒灰鹽的結晶,這一匙匙奶粉在我的嘴裡、在我的舌上,黏成一團糊,這是我生命開始的時刻。我走出灰暗的年代,走入光明。我自由。我存在。
接下來的故事,講的是另一種飢餓。

最近瀏覽商品

 

相關活動

  • 【文學小說-華文創作】一本書的誕生,要攻略多少出版環節?一探出版業秘辛與編輯工作的甘苦
 

購物說明

若您具有法人身份為常態性且大量購書者,或有特殊作業需求,建議您可洽詢「企業採購」。 

退換貨說明 

會員所購買的商品均享有到貨十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退回之商品必須於猶豫期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請注意保持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原廠包裝及所有附隨文件或資料的完整性,切勿缺漏任何配件或損毀原廠外盒)。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恐將影響退貨權益或需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商品退換貨原則 

  • 三采全書系
  • 歐萊禮社方展
  • 尖端月